国家重点实验室
1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4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5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6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药物研究所
7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8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9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10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1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2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3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14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5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6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7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
18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
19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0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1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22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23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
34 种苗生物工程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
35 先导化合物研究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市
36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 扬子江药业集团 江苏省
37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国资委
38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国资委
39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昌大学 江南大学
40新农药创制与开发 沈阳化工研究院 国资委
41山东农业大学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2广州医学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43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4第三军医大学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45第四军医大学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6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47北京化工大学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48华东理工大学 2
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49华中农业大学 2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0山东大学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51中南大学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2中国农业大学 3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53大连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54东南大学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5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60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主管)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要依托单位;另有建在企业(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求: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应集中,并拥有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成为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若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高素质研究骨干、高水平技术人员和精干的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术带头人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显著。
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实验室应具有良好的培养优秀中青年的条件与业绩,能够培养具有较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科研后备人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科研氛围浓厚,学术风气好。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完整,环境整洁。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是依托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依托单位优先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发展历程:
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影响: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8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吴文俊先生时说:“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应用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作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比,基础研究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其内在规律的揭示往往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针对基础研究这一特点,国际上普遍采取了稳定支持的做法。例如英国MRC下属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创办55年来产生了DNA双螺旋模型等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和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予以科学家长期持续地稳定支持,正是这样稳定宽松的环境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造就了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著名研究机构。
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在当时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很快武装起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尝试建立先进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条件,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1997—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了5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打破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自1989年批准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蛋白质领域形成了人才、装备和技术的综合优势。我室连续三次评估为“优秀”,2006年被免评为“优秀”。实验室凝聚和稳定了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位“百人计划”和一大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产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正是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这一组织方式,使得我们的科学家能够围绕一些重要的学术方向开展长期研究。例如,膜蛋白晶体结构解析是国际公认的难题,我室梁栋材和常文瑞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瞄准了这一蛋白质科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并开展了长达十几年的系统研究,解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Ⅱ原子分辨率晶体结构。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膜蛋白结构解析上的空白,被誉为“光合作用研究的重大跨越”。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研究基地,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令人欣喜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今年3月国家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这将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将成为承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骨干研究基地,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为汇聚国际顶尖人才、形成高水平人才梯队集群创造十分适宜的条件。正如万钢部长所说,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进一步凝练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从而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我国正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探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国际评估制等新型运行机制。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8年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令我们感到荣幸的是,在近期启动的10个国家实验室中,将依托我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我们已经在学术方向布局、人才储备、支撑条件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信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将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基地,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30年前的春风带来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历史性巨变;30年后的今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又已吹起。我坚信,有了国家的决心和大力支持,再加上广大科技人员的全力以赴,我们一定会秉承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汲取3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开辟自主创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