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型抗生素——平板霉素 |
|
新型抗生素——平板霉素 当今世界面临的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许多致病菌对现有抗菌药物,包括曾被誉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等,几乎都产生了抗药性。与此同时,新药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开发时间日益延长,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制药公司逐步退出这一研发领域。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只上市了两类新型抗生素,即唑烷酮类的利奈唑胺和脂肽类的达托霉素,开发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 最近,以华人生物学家汪俊为首的默克公司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开发的全细胞筛选技术,发现了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广谱、强效抗生素——平板霉素。这种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有效;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尚未发现平板霉素与现有其他抗生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也没有发现这种新型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毒性反应。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研究同行及新闻媒体对平板霉素的发现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据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以华人生物学家汪俊为首的默克公司研究小组,从25万个天然样品中筛选得到一个可阻断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的化合物。由于这种化合物是由南非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的平板链球菌(Streptomyces platensis)所合成,因此它被命名为平板霉素(platensimycin)。 在《自然》杂志上(Nature2006441358——361),研究人员对平板霉素的分离方法、作用机制及其抗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结果显示,平板霉素是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广谱、强效抗生素,它对某些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同样有效;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尚未发现平板霉素与现有其他抗生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也没有发现这种新型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毒性反应。 研究证实,由汪俊领导的研究小组筛选出来的平板霉素正是通过抑制FabF酶,阻断细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而发挥其抗菌活性的。 平板霉素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惟一一个能够阻断细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异烟肼、三氯生、浅蓝菌素(cerulenin)和硫乳霉素(thiolactomycin)都具有相似的作用。但是,平板霉素却是迄今发现的最强效,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FabF酶抑制剂。 目前,细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平板霉素有可能成为今后抗菌药物研发工作中的一个新目标。研究人员称,凭借已经完成的实验数据及其已知的结构信息,平板霉素极有可能成为首个获准上市的FabF酶抑制剂类抗生素药物。 |
发表时间:2009-3-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