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世界生物环保产业特点分析 |
|
世界生物环保产业特点分析
全球生物环保产业特点之一:直接市场规模不大,发展预期相当乐观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一是生物技术应用于环保产业。前者,主要体现在采用生物酶催化生产过程方面。目前已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的生物酶产品涵盖糖酶、蛋白酶、脂肪酶/酯酶、多肽酶、裂解酶、转移酶等种类,其中糖酶有15种,脂肪酶11种,蛋白酶4种。 生物环保产业目前规模不大,环保生物技术企业的营业额仅占整体生物技术产业的2.2%.虽然企业数量、规模、资金、人员、产品都远不如制药产业,但是目前环保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各领域研发的比例相当积极。以2002年为例,产业界投入研发的经费占营业额的21%,研发方向上,45%的为基因探针和DNA-标记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开发,40%的为生物恢复和生物过滤、生物材料、萃取和发酵等传统生化制程和微生物、病毒学/微生物生态。业者应用生物技术工具(遗传因子、Proteomics、Gene shuffling)到传统制造业和合成制程和给料中,以研发出新的或是改良生产方法以制造工业原料、中间体和消费物品为主。2002年在生物恢复和生物过滤的产品和生产过程最多,其次为发酵,生物加工,生物转换等传统生化生产过程。 全球现在进行受严重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时都是使用微生物/酵素来清理,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可以分解各种污染介质的微生物/酵素的前瞻性研究正在全球兴起。未来几年内具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的酵素是未来市场最迫切需求,谁能最先推出谁就是市场赢家。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主题的21世纪,环保生物技术产业在各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全球生物环保产业特点之二: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根据“环境企业期刊”对全球环保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从2000年到2005年间全球环保产业市场将成长18.56%,预估到2006年时将达到美金7155亿元的规模。全球环保市场以美国(37.4%)、欧洲(31.6%)及日本(17.7%)市场最具规模。生物技术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并对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美国的生物技术环保产业起步较早,也比较发达,在美国,生物技术环保公司是指那些使用生物活体组织进行废弃物处理和污染防治(即环境的生物恢复)和使用生物活体组织进行能源或是矿物的回收/萃取(即自然资源的生物回收)的公司。 根据美国商务部2004年发表的“美国产业界使用生物技术调查”报告,美国环保生物技术企业的70%以上成立于1985年,2001-2003年没有新公司成立,大部份企业位于加州、科罗拉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美国生物技术环保公司的平均员工人数为149人、平均销售额为3054万美元、平均营业收入为美金287.6万美元,平均R&D投入为1153.2万美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6.7%,非常高。 美国环保生物技术企业经济效益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雇员数量 从业人数 销售额 营业收入 资本支出 R&D投入 〉15000 总体业务 39833 16910.67 23120.00 1521.67 5706.67 生物技术部分 1569 2820.72 331.64 105.39 928.07 2501-15000 总体业务 9230 75166.00 11340.00 4545.00 389.70 生物技术部分 3 0 -0.50 0 1.57 501-2500 总体业务 1228 5193.47 116.98 747.04 455.00 生物技术部分 439 1124.37 209334 167.29 362.24 51-500 总体业务 156 173.45 -76307 50.64 155.67 生物技术部分 87 112.14 -100350 49.60 14.69
11-50 总体业务 22 12.60 -4361 0.17 6.07 生物技术部分 13 11.96 -4379 1.15 6.07 1-10 总体业务 6 5.13 -0.93 0.45 1.19 生物技术部分 4 4.22 -1.05 0.41 1.14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译整理 从海外扩张战略可见,美国的生物技术环保企业正以超前于全球其他竞争者的战略眼光瞄准巨大的环保市场。2001年和2002年,美国环保生物技术企业在的出口占营业额的15-40%,前四大出口国家分别为欧盟、英国、墨西哥和加拿大,而2003年主要出口国家扩大至苏联、澳洲和亚洲。同时在这些公司的发展策略上,超过半数的企业在未来两年的策略都是要扩大规模,尤其是加快进入国外市场(见下表),可见,美国环保生物技术企业正在提高全球竞争力并已提前占领了全球市场。 美国环保生物技术企业竞争策略 策略项目 占环保生物技术厂商比率(%) 进军海外市场 53.7 扩充营运 51.2 技术引进 46.3 技术转移 26.8 再次专注于研究发展 24.4 开发一个新产品 43.9 在美国境内招募新员工 36.6 在海外地区招募新员工 19.5 海外设厂 19.5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译整理 |
发表时间:2011-3-24 |
|
|
|